宝安推出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企业享通关秒过
宝安推出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 企业享"通关秒过"
去年,宝安区政府携手深圳南头海关,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信息化现代管理服务模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推进剂,建立起宝安区政府相关部门与海关服务加工贸易企业的电子化联动机制,企业通关实现“秒过”。一个个市场主体,一夜间变成了一个个“用户”,政府成为这套“系统”的管理员,宝安区的这场改革,成为“互联网+通关服务”的成功典范。
核心提示
“可以了,数据已经发送到海关!”昨日,记者在宝安区福永街道的正峰印刷公司,只见报关人员何秀红在电脑前把申报资料录入完毕,点击之后,即刻发送到了海关系统。
从去年10月开始,何秀红再也不用跑到南头海关报关了,她可以在电脑上完成操作。她表示,通过这几个月的改革试点,公司在加工贸易业务上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为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叶志卫 陈震霖
便利源于宝安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加工贸易全程信息化改革。据了解,在南头海关注册的宝安片区加工贸易企业近万家。改革前,企业要跑的部门多,要递交的单证数量多达26种,仅南头海关每年存管的纸质单证就达到300多万份。这种传统模式等待的时间长,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力的浪费,贸易信息便利化改革迫在眉睫。
这不仅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笔小负担,也限制了企业扩展业务范围。变革需要突破思维,宝安区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解决这一难题。
去年,宝安区政府携手深圳南头海关,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信息化现代管理服务模式,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推进剂,建立起宝安区政府相关部门与海关服务加工贸易企业的电子化联动机制,企业通关实现“秒过”。一个个市场主体,一夜间变成了一个个“用户”,政府成为这套“系统”的管理员,宝安区的这场改革,成为“互联网+通关服务”的成功典范。
改革红利让企业得利。位于宝安区67区的深圳迪特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近来“逆市上扬”,公司进出口值和订单量同比增长都超过了15%。该公司报关经理卢建华欣喜地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公司大部分订单都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时限要求很高,以前手册设立要5个工作日,很多订单都不敢接,信息化以后,时限要求再高的订单都敢接,虽然现在外贸形势严峻,但依然实现了增长。
延伸阅读